大家之言
陈俊愉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
绘古梅神韵 颂民族精神 —— 观勇满然56幅古梅系列图有感
认识画家勇满然,是全国梅展(梅花腊梅展览)牵的线,这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一次,北京展馆的展品不多,幸有北京植物园介绍勇先生送来绘梅作品,并现场应邀当场画梅,引起参观者的兴趣,也给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2003年,他给我打来电话,说希望面谈他赴外地(包括边疆)画古梅之事,我当然欣然同意了。他不久就来我家,畅谈他远赴滇、黔、粤、浙、皖、鄂、川等地系统画古梅的宏伟计划。我听了,很是高兴,除赞同外,还谈了些注意事项和要特加留心的问题。总之,希望他顺利成功,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春夏之交,勇先生带着一些古梅画稿来访。这次,我们谈了很久,看着他跋山涉水,找到各地古梅再一笔一笔地画出的多幅古梅画稿,我油然而兴敬爱之心。走了这么远的路,画出了这么多的画稿,勇满然先生将画成古今中外天下第一古梅谱—这对于梅花、对于祖国、对于祖国和世界之梅业,乃至于对梅文化与梅科学,必将做出空前巨大的贡献。 这一部中华古梅画谱之完成与问世,其意义既大且广,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是世界闻名古国中之唯一传统文化未曾中断者,较之埃及、巴比伦、希腊和印度,中华古国真是个独特的幸运者。对于此一特殊的优越性,我们既应十分珍惜,更应大力加以弘扬,而迄今在中华大地巍然挺拔、有叶有花的古树名木,更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活见证,是特别值得国人引以自豪,并大力保护、努力宣扬的。 第二,在我国所有的古树名木中,有两种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和宣扬:一为银杏。因它既原产我国,又在山东莒县仍有世界最老、春秋时代的古银杏依然欣欣向荣。二为梅树。据考古发掘,说明此一名花和佳果在我国已有7000多年的先民利用之历史,在世界经济树木中堪称老大哥,在即将举行的全国国树、国花评选中,银杏为国树的候选呼声中之最高者,梅花则与牡丹同为“双国花”的有望候选者之一(“一国两花”)。 第三,我国古树名木,资源极为丰富,但在以往,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各方开始重视及此,建设部还为古树名木制订了保护法。但有古树名木之专书不多,画谱尤为罕见。现在《中华古梅画谱》(原勇满然画中华古梅)专谱之问世,正好补足这方面的空缺。相信此一专著之出版,定可令国人耳目一新。 第四,关于我国的古树名木,各地标名,尤其是年龄等报道,常有错误并以讹传讹,以致造成混乱,如杭州超山的“宋梅”,原株早已于1933年枯亡,后又补植数次,迄今早已面目全非,但仍冠以“宋梅亭”之名。又如昆明黑龙潭之“唐梅”,母株早已死亡,现存分本也是奄奄待毙。现在勇先生花了很长时间,吃了很多苦头,亲临现场,一一核实,再写生、绘出草图,回家后再加工创作,最后定稿,他已绘成全国56株古梅图,这实是一件艰苦而伟大的创举,此举对于弘扬梅花精神,宣传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梅文化,以及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是很有价值的贡献。 第五,勇先生在调查画古梅的同时,还对品种、树龄、栽培管理、有关传说、诗文等进行了研究,应当说,此书不仅是一部集中华古梅大成之专门画集,而且是弘扬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著作。 第六,在本书中,著者不仅画出各地古梅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妙笔传神,把苍劲古朴的梅干描画的那么气壮山河,天下无敌!这正切合已故蒋纬国先生所撰《梅花精神》的几点描述:“千年不朽,愈久愈发,具老而弥坚精神;枯木能春,生机盎然,具不屈不挠精神。”
总之,我与勇满然先生几次会晤谈心,对其爱梅之诚心、画梅之决心、弘扬梅花精神之信心,深为感佩,故主动提出愿为其古梅画册作序。现略缀数语,以志感怀云尔。
二月河
著名作家,代表作品:《胡雪岩》《康熙大帝》《乾隆皇帝》《雍正皇帝》
骨傲气清真君子 —— 观勇满然松竹梅画作有感
勇满然先生要出这本画集,几次来电话请我写点什么。说老实话,因为我先天色盲(红色),命中注定也是个画盲。一个画盲对画家说些实话,怕是要招人笑话的。 虽说如此,我也并非全然妍媸不辨。我更喜爱从文学角度去赏析书画作品,居然也略有些心得。满然送我的竹、梅、还有自己的画册、图片等等,就在案头放着,有的尚未装裱,常常把玩展观,看得神迷情洽、思虑幽远。松、竹、梅是个画苑中老而又老的题材了,是为“岁寒三友”。中国画有史以来,它们似乎就是坛场主角。它们的基本寓意是什么呢,它们画出什么呢? 我看,不论何种流派,笔底用心都是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心态。以物寓人,画的是知识分子,画的是作者自己。松是虬松,是山中风欺雪压的松;竹是风中竹,是石中孤峭的竹,梅是雪中梅,周天寒彻中的孤芳。有的画家擅松,有的则擅竹或梅,三者兼长者不多,但我认为满然先生就是一位。诸多评家从技法以及作品神韵上都给了他极高的品论。这上头我外行,我只能感觉,他的画集中了一个“傲”字。
其实就是这个“傲”字,真真实实是松竹梅的神,它的精髓所在,这与牡丹的玉堂富贵该是有着敌抗意味的。这与菊的超逸不群,与兰的君子风采也是异趣。傲寒,就是它们的特色,因而满然求诗,特给他写了几首:
梅: 独标妩媚矗雪岩,冰心羞向东风言。 清姿原不恨春迟,胭脂点遍野郊寒。
松: 不谢祖龙自雄古,罡风起时乘英骨。 犹见奇磊泰山老,涛声啸满青川舞。
竹: 行吟屈子忆湘妃,青帐深处隐山鬼。 风栉株株立孤峭,雨沐节节依块垒。
就以这几首陋诗寄满然,是我的高兴,也是我的期待吧。
烟台美术馆博物馆
2013年个展题词
故宫博物院书画协会专业画家勇满然,从艺50余年,一直钟情于梅、松、竹和山水画的创作,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他师前贤,法自然,以高古、古意、古雅为美学追求,近20年来跋涉10余万里、餐风沐雨,探访中华大地名梅、名松、名山,感悟生活真谛,探求艺术深度,并以此为蓝本创作出中华名梅、名松、名山三大系列,填补了用传统笔墨全面系统描绘中华名梅、名松、名山的空白,被誉为“中华古梅第一人”。他的作品大气与文气交接,线条苍劲灵动、意境深邃、格调高雅,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貌。 其梅,气势雄强,意境深邃,苍劲中含蕴籍,繁密中见空灵,他以特写手法和丰富多变的中锋焦墨线条描绘古梅的千姿百态,突出地表现了梅花被寓为国魂的风骨神韵。 其松,大气磅礴,苍古飘逸。用笔遒劲有力,有参天之势和劲挺之姿,盘曲回旋,腾跃飞卷,势不可遏,宛若巨龙升空出世。 其竹,粗干大叶,笔势纵横,劲挺潇洒,迎风起舞。笔法兼众妙,用意精深。干、枝、叶均中侧锋兼施,一笔写就,奔放生动,形神兼备。 其山,雄浑大气、秀润雅逸,又淡远高古、意境深邃,融会了宋、元、明、清诸家笔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心带动笔迹,重塑名山气韵。 观勇满然的画作可以看出,他将南宗北派、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追求尽精微而致广大,亦实亦虚,洋洋大观,思浩荡而神飞扬,引领观者感受“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自述心路
三清斋
随笔
1997年秋月的一天,我携六尺宣松竹梅画作各一幅,到著名画家秦岭云先生住于北京魏公村寓所拜访,请秦老指点迷津。见面后,秦老急于询问河南南阳我们勇家大院近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史(解放前秦老在南阳搞地下工作遇难时,曾得到勇家大院的保护)。我依稀模糊地做了介绍。秦老不无感激地说,你们勇家大户好啊!三四十年代曾经保护过一批革命同志,有功啊!往事越过七十多年,换了人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幸赶上好时代。大约一个时辰过去了,话题一转,秦老说,咱们还是看画吧!他一边仔细地审阅三幅画作,一边深有感触地说,松竹梅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地位很高,被誉为“岁寒三友”,寓意君子之风度。松竹梅又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功,最能体现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画好了松竹梅再画其它题材作品就容易多了。并自谦的说,我也喜欢松竹梅,但总是画的不理想。同时又鼓励我说,你的松竹梅画作笔墨功夫很到位,尤其是竹子更为突出,手很放得开,劲挺潇洒,君子之风跃然纸上,从作品里可以看到徐渭、石涛、董寿平等历代画竹高手的影子,并有你自己的东西很难得。
点评中,秦老还说,我最为欣赏的是你作品中所蕴含的那股清气,这个很可贵,中国画就要有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的气味。元人王冕曾强调“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品评中国画优劣的重要基础就是看有没有清气,有清则雅,无清则俗。秦老边评边讲,并感慨地说,这样吧!我给你题个斋室名吧,就叫“三清斋”,用意有三:其一:你是画松竹梅的。其二:松竹梅都具有清骨之气。其三:画作应有清气,这个你做到了。 秦老又解释道:“三清:在道家里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里只是借词而不借意”趁着兴致未尽之时,秦老又挥毫为我题写了“三清斋”和“放笔三清”两幅字体遒劲有力,震人心魄的匾额。
不久我即请荣宝斋篆刻家田润城先生操刀刻楠木匾额“三清斋”和印章一枚,它们与我朝夕相伴,即是鼓励,又是勉励,令我终身受益和毕生之追求。
感恩的话
答谢有关专家、媒体、同道友人对勇满然创作中华名梅、名松、名山三大系列作品的帮助与厚爱
(一) 从艺五十余年,在知天命之年萌生拟用15至20年的时间创作中国名梅、名松、名山三大系列画作的想法,并秉承师前贤、法自然,坚持走新古典主义之路,以高古、古意、古雅为美学追求。崇尚大美术、大境界,20年餐风沐雨,行程10多万里,考察中华大地名梅、名松、名山,并以此为蓝本,创作出中华名梅,中华名松,中华名山三大系列作品各56幅。已分别于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完稿,并出画册面世。填补了用传统笔墨全面系统描绘中华名梅、名松、名山的空白,被誉为“中华古梅第一人”。在书画界引起强烈反响。回顾这三大系列,从创作到问世的前前后后,真是感慨良多。 1998年以画梅名家身份应中国梅花协会之邀参加在山东青岛梅园举行的全国梅花展览会,此间聆听了梅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先生对梅花的系统诠释,尤其是对被视为国宝的古梅、名梅的介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而且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同时有幸实际接触了全国各地送展的古梅样品。不久就详细制订了考察全国古梅、名梅的计划,并得到陈俊愉先生的全力帮助与鼓励。 随后,先后用5年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梅花开放时节,从南向北,自东向西考察几百年以上的梅树。考察了全国八省的28个县市的100余棵名梅、古梅,创作出56幅中华名梅系列图。 在考察、创作过半之时,向《中国书画报》表了一篇短讯,一周之内(2004年3月11日)即在头版刊登发表,可见对这一题材的关注度。2004年8月初当陈俊愉先生看到上千张古梅、名梅照片及几十幅写生稿和几万字的考察笔记时,激动不已,当即说,我要给你写个序,我这一生曾给上百人写过序,但我主动为人写序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台湾的一位老朋友,另一位就是你。并题词“为中华古梅传神写照第一人”。在序言中写到,勇先生花了很长时间,跋山涉水,将画成古今中外天下第一古梅谱,这对于梅花,对于祖国,对于祖国和世界之梅业,乃至对于梅文化与梅科学,必将做出空前巨大的贡献。 同年著名作家二月河闻讯后也颇感震撼,欣然题词:“两万里路风和雪,跋山涉水绘古梅”。并说我一生从没为别人写过序,你是唯一。在序言中写道“梅是雪中梅,周天寒彻中的孤芳。诸多评家从技法以及作品神韵上都给了他极高的品论。这上头我外行,我只能感觉,他的画集中了一个“傲”字。其实就是这个“傲”字,真真实实是松竹梅的神,它是精髓所在。” 2006年2月25日应邀赴上海举办古梅系列专题画展,引起“海上画派”领军人物陈佩秋的极大兴趣,面对画作我们畅谈一个多小时,她鼓励道,你对古梅了解很深,对古梅形与神的把握很真,生活气息很浓。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你能成为大家。并风趣地说,我要再年轻20岁也跟你一块到全国各地考察古梅去。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认为书法和印章与画作不够匹配,书法上应再下些功夫。 著名书画家秦岭云先生说,画作笔墨功夫很到位,劲挺潇洒,君子之风跃然纸上。特别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那股清骨之气,很可贵。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人的气味,“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并为我题词“放笔三清”。 著名美术理论家刘曦林先生2003年11月10日看了画稿后非常感动地说,下这么大功夫,走遍全国考察写生中华古梅,从画史上看还没人这么做过,实在令人敬佩。作品苍劲雄强,充分表现了古梅的铁骨精神,但是有些拘谨,下一步创作时再自由些就更好了。另外,书法上还要再下功夫,多练隶书和魏碑。 故宫博物院古字画鉴定家金运昌先生2003年11月6日评价说,行万里路,搜尽奇梅打草稿,为中华古梅传神写照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作品格调高雅,笔墨功夫深厚,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征。可谓今古奇观,很有价值。 2004年12月《国际梅与腊梅学术研讨会特刊》以“简评勇满然考察、绘制中华古梅的壮举和创举”为题,从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上进行了报导。 56幅画作全部完成之后,《中国书画报》北京记者站主任曹玉文先生两次采访作者,于2005年5月26日以“用画笔追索古梅精神”为题率先在《中国书画报》全面系统地报导了勇满然考察、创作中华古梅系列图的艺术追求精神。 紧接着,2005年6月5日《北京信报》记者孙玉洁用整版篇幅以“勇满然为寻古梅险坠崖”为题报导了勇满然考察、创作中华古梅系列图的艰辛历程和为艺术而奋斗的精神。 2005年6月8日《北京晚报》作者冬炎在“走进名家”栏目,用整版篇幅,以“有谁千载艳如斯——记首位寻证中华古梅画家勇满然”为题报导了勇满然考察、创作中华古梅系列图的创造精神。 在随后的数年了,其新闻关注度不断升温,不断有作者从不同角度挖掘古梅系列这一专题。 2007年2月5日《中国书画报》作者叶良杰以“只写梅花真精神——随勇满然访古梅为题”,从考察、写生、创作古梅的全过程进行了报导。 2008年10月27日《中国书画报》作者薛继先以“在优美中凝聚着力量”为题,从勇满然古梅画作的个性特点方面进行了报导。 2009年4月《艺术市场》杂志主任记者孙玉洁以“古梅名家勇满然的艺术成就及市场走向”为题进行报导。 2012年3月21日《中国书画报》作者林歌以“把古梅‘种’在宣纸上”为题,从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方面进行了报导。 随着各大媒体报导的不断升温,书画界也逐渐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勇满然梅花”热. 其一是“爱梅热”。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们以打电话、发短信、写信等不同形式赞扬作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护民族遗产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从生活中搜寻创作源泉的艺术道路。起到了榜样作用。 来自浙江的一位读者在电话中感激地说,我订《中国书画报》七八年来,这是我看到的最使我感动的一篇文章(指2005年5月26日《中国书画报》作者曹玉文“用画笔追索古梅精神”。)并请转告报社的记者和编辑们为读者奉献了这么好的一份文化艺术典范。画家以梅花精神考察、写生、创作梅花作品。可谓实至名归的“中华古梅第一人”。 记者曹玉文在采访作者中不无感触地说,您的这个题材很好,精神很感人,当今画坛很需要倡导您这种精神。如果放在20多年前,恐怕记者都要踏破您家门槛啦。 有一些美术院校的师生打电话询问怎样选择最佳考察古梅路线的。还有主动提供古梅信息的,四川达州县委书记一生爱梅、植梅,关注梅花产业,主动邀请我去达州考察、创作古梅作品。贵州荔波自然保护区也盛情邀请我去考察古梅。他们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选上几棵古梅树进入我的《中华古梅画谱》里。后来再版时我还是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2006年有一位投资公司的老总从书店买了10本《勇满然画中华古梅》画册,并通过中国梅花协会与我联系,谈了合作推广56幅中华古梅系列图的有关意向。首先是再版56幅中华古梅系列图。其次是组织“中华古梅探梅之旅”活动,由画家、作家、植物学家、诗人、记者组成约30余人的古梅考察团,电视台跟踪报导,沿着56幅古梅系列图蓝本所在地,由南到北、自东向西考察采访,从科学、文化、书画艺术等多角度,多层次考察,研究中华梅花文化。最后一站,到北京举办56幅中华古梅系列图大型画展。全面系统宣传中华梅花文化精神。这期间还有人拟考虑编写《勇满然创作中华古梅系列图》电视剧。遗憾的是此事因组成人员太多,路线太长,用时间过长而未能成行。 二是售书热。2005年第一版《勇满然画中华古梅》画册,印数2000册,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当发行正旺准备加印时,于2006年底又再版《勇满然中华古梅画谱》,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印数5000册,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两家出版社都感慨地说,古梅画册很受欢迎,是少有的畅销书。 在分析“古梅系列”画册畅销的原因时,同行们认为:其一是人们喜欢梅花。其二是题材好。其三是画作个性鲜明有特点,雅俗共赏。其四是画册设计理念、形式新颖,书内有原古梅树的有关信息,古梅树照片和有关这棵古梅树的古诗词,有作者的写生稿,又从写生升华为创作的作品。采取全纪录形式,展现给读者。从实物到文化,融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各种信息于一书之中。使读者全方位了解遍布中华大地的古梅信息。这也是出版社从未有过的版式。不少读者回馈时说,感谢为他们提供了这么一本好书,不仅全面了解古梅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和创作方法。有不少同道按照书中提供的古梅信息也走上了探梅之旅。有的走到半途打电话到作者家中询问该如何走。 三是收藏热。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冬炎先生预言,自主流媒体全面系统报导56幅古梅系列图之时起,作者在书画界的地位即已确立,并定位为“学者型画家”。事实果然如此,作者的知名度逐年提升,收藏作者古梅作品的人不断攀升,除内地居多外,还有边疆地区,更有来自港澳台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的书画收藏者。
(二) 继考察创作“中华古梅系列图”之后,又历时数年考察、写生了遍布中华大地名胜古迹的古松和名松,创作出巨作56幅“中华古松系列图”,该系列图仍以实物为蓝本,以张扬传统绘画中笔墨取胜的艺术语言,即不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又不是客观物象的摹写复制,而是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使笔墨体现出了迁想妙得的艺术效果,以丰富多变的手法描绘出古松的千姿百态。突显了古松奇特的形态,壮观的气势,高洁的品格,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该系列图将填补用传统笔墨全面系统表现中华古松、名松的空白,壮写中国画的新篇章。《勇满然画中华古松》图书2009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先后于2009年7月27日和2010年1月2日分别以“师造化,得心源,为中华名松立传”和“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并存”为题作了全面报导。使人们对中华古松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爱好者纷至沓来求画和图书,并相继有江西井冈山、山西北武当山、辽宁沈阳故宫等地邀请去考察创作古松作品的。这期间在佳评背后也有批评声音,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位道友,打电话指出《勇满然画中华古松》图书扉页题字“大雪压青松”的“压”字写成了“厌”字。我听后很感动,当即致歉并表示谢意。此事使我终身受益。从此凡是拿不准的字必查字典。
(三) 按照即定规划,在第二大系列《中华古松》系列完稿后,又马不停蹄地踏上第三大系列《中华名山》之路,经数年光阴,顶风雨、冒飞雪奔波跋涉于中华名山大川;处师造化,获取艺术灵感,感悟人文情怀;中得心源,以心迹带动笔迹,终于创作完成56幅中华名山系列图。 该系列主题为“勇满然画中华名山”,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华大地所有的名山大川。从渤海之滨的蓬莱仙阁,到青藏高原的珠穆朗玛峰;从四季常青的台湾阿里山,海南五指山,再到白雪皑皑的吉林长白山,更有最能代表中华“山水文化”的“三山”、“五岳”、“四圣地”。三山是庐山、黄山、雁荡山,五岳是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四圣地是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 该系列画作融汇宋、元、明、清诸家笔法,将南宗北派、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以独到的个人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勇满然画中华名山》图书于2013年1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先后于2012年12月22日和2013年3月2日分别以“坚持走新古典主义之路”和“中国画、华中国,勇满然第三大系列画作——56幅《中华名山》问鼎画坛”为题作了全面系统报导。在书画界又掀起了一股新的勇满然山水绘画作品热。 2013年3月22日中国美术理论家刘曦林先生说,画册收到,已阅。简单说两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您做到啦,很好。不足之处是笔墨问题,多临古人画作,多练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班的同窗好友陈海先生看过名山系列画作后深有感触地说,几年来,老兄画艺大增,继古梅、古松系列图之后,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名山系列图有个性、有深度、有广度,将与前两大系列一起载于中国绘画史,会留下重重的一笔。 在作者再三请求下,陈先生指出三点不足,一是个别画作地域性表现不够明显,如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特点没有很好表现出来,体貌特征像北方山水。二是有部分画作有重复之嫌。三是从笔墨变化和多样性上看,近景尚缺粗重有力之笔,如能改正,将会更加完美。这些意见,可谓真知灼见,非常可贵。 中国国画院副院长白彭寿先生看过《勇满然画中华名山》的报导后深有感触地说,山水画作很感人,有思想、有古意、有新意、有清气、有骨气、给人启迪。我要早20年认识你勇先生的话,我的画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 还有不少画友发来发自肺腑的读后感言,这里不再一一赞述。 而对于以上评论,褒义之词,固然欣慰。但我以为有些过奖了,不要都当真,只能当做勉励和努力方向吧。而真正使我铭记在心,让我感谢的是贬义之词,它将使我终身受益。
(四) 这些年也时有文化交流公司与作者洽谈整体包装推广中华名梅、名松、名山三大系列画作意向的。作者的态度是积极配合,顺其自然,随缘而至。犹如三个女儿出嫁,希望都能找到好婆家。